top of page

面對未來的選擇題,勇敢選擇「以上皆是」


兩年前,其實我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喜歡上視覺設計。但很幸運的因為透過教育部的留學計畫,讓我有機會深入接觸平面設計,一個念外文系的門外漢終於能踏進設計這個領域。

傾聽內心的聲音

高中的時候我念普通班,對大學科系沒有什麼想法,只知道自己非常喜歡畫圖,一想到以後只能把畫圖當「嗜好」就有一點點不甘心。我希望自己能振作一點,認真看待畫圖這件事。當時心底非常想要朝藝術相關領域走,但又不知道那個領域裡現在有什麼樣的職業可供選擇。

學測前,靠著每週兩次的補習,我開始補術科考試:素描、水彩、壓克力、國畫、書法,這些我從來沒有學過的科目,同時還要補我已經爛到快沒救的數學。看到美術班同學厲害的作品,就很焦慮自己怎麼可能靠著每週幾個小時的練習,就想跟別人比。果不其然,我的術科考試考得很差,報名的北藝美術系在一階的時候就因為分數不夠被刷下來。

當時我沒有做足功課了解入學管道,居然不知道指考也可以上設計系,學測成績出來後,我就認定自己沒機會上藝術、設計科系了。於是我下定決心參加指考,為自己定下新的目標:高中三年我的成績一直在後段,除了美術課以外唯有英文這一科讓我讀得很開心、很有興趣,甚至很有成就感,所以才決定大學要唸我喜歡的外文系。那時候我寫了一封超長的簡訊給高中一路上看著我轉變的直屬學姊,裡面其實有一半是下給自己的諾言:不管大學去哪裡我都會繼續畫畫,不會隨便放棄真正喜歡的事。

善用學校資源,增強自己的能力

進入大學,我沒有忘記自己的畫畫夢。從大一下開始,我透過學校找到了視盟這個藝術家聯盟,在他們的藝文展覽空間當學生志工,當時我連Photoshop、Illustrator都不太會用,接觸的多半是諸如文書翻譯、資料建檔等行政事務和立體或裝置藝術的佈展。在這短短的一學期裡,我開始思考自己在藝文領域中喜歡的藝術類型是什麼。

升上大二後,我在學校裡修了人生的第一堂平面設計課。雖然當時我並沒有因此而對設計感到滿腔熱血,接觸的也只是很基礎的排版練習,但是這門課讓我覺得自己終於跨出了學習的第一步,也開啟了我學習設計的歷程。當我發現能夠透過三校聯盟選課的時候,我就到台科大和其他設計系的學生一起修課。

但其實外文系從大二開始到大三的課都很重,加上當時我修了翻譯學程的口譯課,每個學期我只能在25、逼近甚至破30學分的課表裡面擠進一堂、兩堂藝術相關課程。我想要修更多、更深的設計課,奠定紮實的設計基礎,卻常常覺得時間有限而做不到。

這種把設計當作「有空才做」的態度,讓我覺得自己跟以往說「畫畫只能當嗜好」的人,根本就是一模一樣啊。我不想永遠只是門外漢,但一個把設計當成「第二順位」的人,怎麼可能做得出好的作品,又怎麼論得上自己是設計師。有一次去外校選課,行政人員看到我是外校生,又是非本科系學生就跟我隨口說:「像你們這種玩票性質的學生...」,當場我只是跟著笑笑,但回去後我告訴自己不能只是玩玩,必須更積極尋找學習的管道,和真正的設計學生一樣認真學習。

當機會來敲門,就放手一搏吧!

大二開始,學校裡很多人會申請出國交換,那時我沒有報名,因為我只想去設計學院,如果我只有一次機會可以出國,應該再看看有沒有更適合的交換計畫。

在台科大修課的時候,有一天在等電梯時,看到電梯口貼了一張教育部藝術與教育海外菁培計畫的海報,上面寫可以出國留學,政府有補助學費。這張海報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雖然當時我身上沒有厲害的設計作品,但就憑著青春苦短不妨一試,沒上就再接再厲的心情,整理出一本插畫作品的作品集,報名了這個計畫。

很幸運的,我通過了書面審核,在七月的研習營和國內最優秀的一群設計科系學生一起參加設計工作坊。在短短兩週內,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無限的創意、專業的設計執行力、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對作品品質的要求與堅持。研習營結束時,我最深刻的體認是自己在設計各方面——理論、知識、技能、思考——的不足。然而能夠體認到這樣的事實,讓我覺得心理踏實許多,我終於能夠明確指出,原來我所缺乏的能力有哪些。我明白自己在這條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與這群優秀的設計學生一起學習,讓我受到很大的鼓舞。

想要成長,就必須給自己一個挑戰

徵選上計畫後,我選擇了去加州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Center)的平面設計系。當初會選擇這間學校是因為聽說它們的訓練是出了名的嚴格(hardcore),對作品的品質要求很高,同學的企圖心很強,校內競爭激烈,就是這些聽起來有點可怕的形容詞讓我覺得這條路正在對我招手。想要讓自己變得專業、快速成長,我需要的正是這樣嚴格的磨練。除了這些原因以外,也是因為看上了他們的插畫系,雖然這個計畫是以平面設計為主,但我覺得在學期間也可以修插畫系所開的課程,於是我就去了。

不同的人生經驗、科系背景,是設計學生的助力

在ArtCenter,原來學校裡有不少學生,其實都是念完非相關科系的學士學位,甚至是工作了幾年後,才來念設計學士學位。同儕裡面有很多年紀較大,25以上,到40、50歲的學生。雖然他們比其他人晚起步,卻不構成學習上的阻力,反而成為他們優勢,往往他們帶著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人生經驗、職場經驗踏入設計領域,經常能為設計作品注入養分與新血。

每個人的獨特人生經驗都是他們的資產。同學之間每一次互相切磋,都是寶貴的交流機會。

曾經,我懷疑念外文系三年到底能帶給我什麼幫助,但在設計系裡留學的一年期間,我發現在外文系訓練的閱讀、寫作能力,以及剖析文學作品的技巧,幫助了我在課堂上清楚的表達我的設計理念,同時也能夠閱讀內容比較深入的理論,作為設計發想背後的理論基礎。學期間我做了許多和文學、性別學術理論相關的設計作品,讓我體會如何運用自己過去累積的資產,轉化成自己在學習路上的助力。

人生中選擇題的「以上皆是」

還記得考學測前,看著書桌上厚厚一疊全國大學科系一覽表,覺得它長得好像菜單,我也真的就以為人生的路就像看著菜單點菜一樣,上面有什麼就只能點什麼,而且就只能點一道主菜。大學的時候,我曾經因為同時喜歡太多事情而因為不知道要放棄哪一個而苦惱。但是到了外面走了一圈後,才發現我們未必要為了將自己變成專精一事的「達人」,而急著放棄自己的其他興趣。

在學校插畫系裡,就有好幾位同學能夠同時橫跨在設計與插畫兩個領域之間,經常能做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事實上,職場上許多創意工作者、藝術指導就是各類型的插畫、漫畫、平面設計都擅長、這樣多才多藝的人。在業界,其實多方發展自己的技能,讓自己多一項專長,是一件很好的事。

我終於明白,原來喜歡插畫,喜歡文學,喜歡設計,這三者是完全不衝突的事,即使最終選擇了其中一項,也並不代表就必須放棄其他選項,限制住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假如人生必須是選擇題,如果可以,就選擇「以上皆是」。

你可以跨出的第一步

對非本科系的設計初學者,非常推薦大家在書架上準備一些設計書,讓自己對設計語彙有基本的認識,例如字型、排版等;另外也可以涉獵一些介紹書籍、裝幀、印刷實務等等的設計書。除了平時多觀察生活周遭以及市面上的設計之外,台灣近幾年來設計相關的展覽、講座都非常多,可以多去看看,增廣見聞。

除了多加利用大學開設的設計課以外,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與興趣,參加外面開設的課程或工作坊。上課的用意是讓非本科系的同學學習設計的「過程」(process)。設計課通常不只是單方面從老師那裡接收理論,或是單純學習某項技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習如何與老師、同儕「討論」你的作品。「評圖」(critique)在非藝術相關科系的訓練裡好像比較少見,但是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呈現自己的作品、捍衛自己的設計理念,同時也虛心接受、採納他人的反饋和建議,是每個設計學生必經的訓練。認真看待每次課堂作業,用心做每一個作品,非本科生的你也能慢慢累積自己的作品集,同時透過上課的評圖過程,訓練自己在態度上、思考方式上,更像個真正的設計學生。

別害怕自己起步得晚,認真學習,一步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吧。

關於昱均:即將畢業的外文系大四生,最喜歡做的事還是畫圖。嗜好是做歌單。


最新文章
Recent Storie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